手机配件洗盘与新机齐飞:2013这一年的碎念经

2013年第一季度,欧洲最大的配件品牌xx宣布破产(涉及商业因素就不点名了),同时举行听证会,安排供应商欠款赔偿问题。上门追讨的国内和台湾厂家分别为其提供保护壳,无线音箱和耳机,某国内大厂近万套蓝牙音箱还躺在自己仓库无法出货。公布的破产原因是两家最大的线下连锁渠道倒闭造成的资金链断裂。
闪回到12年初的供应商大会,其CEO骄傲地宣布公司整体往无线音视频方向转型,并且巨资签下了全球最红的动漫版权。当时那是无比风光高大上,一众屌丝供应商仰头崇拜之。不到一年的时间,却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其实这也从侧面说明,今年的手机配件市场变数并不小。

其背后原因,稍微分析了一下:
由于 iPhone5销量未能达到预期,这导致相关的配件滞销(尤其是手机保护壳),这种低潮甚至波及到iPhone 5s的配件。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品牌,他们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现金流比较好的大品牌能扛得住,很多小品牌瞬间倒闭。

苹果授权系统(MFI)的接口的改变,加上授权厂商削减到60多家,这导致了整个行业直接洗牌。年初的时候看到大量厂商在以超低的价格抛售老接口的音箱,以减少库存风险。新的接头经常缺货,加上价格高居不下,整个渠道的利润大减。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今年很难看到特别有创意的苹果配件出来,毕竟厂商的利润少了,还有一大堆的老库存在积压,整体的创新积极度大大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原来做中高端苹果配件的品牌厂商开始把目标放到以三星为首的Android手机。但是像三星这种出货量非常大的厂商在授权配件这方面一直没有规模性地开放,加上华强北品牌的存在,难免混战到里面去。另外,个人觉得Android手机市场很可能会走过去电视行业的老路,在同质化特别严重的时代,国际品牌的营销力会下降。传统配件的溢价会随着主机客单价下降而走低,所以第三方配件品牌要么努力往原厂/配件的方向靠,要么就直接渠道下沉和山寨市场竞争。除了行业洗牌这个因素外,影响手机配件现有状态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改变。

经过几年的“双十一”,很多消费者的消费主体、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85后到90后这五年的消费群体,在公司开始当小头目或者是离开学校有收入了,消费需求大幅上涨,成为了电商的主流人群。他们的消费心理和上一个波段的人不太一样(75-84年)。上一波人成就了淘宝,他们更多追求的性价比。但85后追求的更多是“认同”,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他们追求的个性化更多在情感和故事上,产品可以很奇葩,店主可以很奇葩,我认同你了我才买你东西。转一段马佳佳的关于“90后消费观”的文字,大家感受一下:

不曾在温饱线挣扎,不再关注商品的本质功能。

独生子女更需要强烈的族群认同。

需要注意的是,关注点不再是“产品是干嘛的?有什么效果?”,而是“消费过程能给我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能证明我是个什么逼?”肉身终将玩不出新的花样,当产品不再是产品,将会迎来一场持久的精神征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传统品牌厂商还没能随着消费者的变化,扭转营销思路。过去往渠道压货,搞定客户和渠道就是一切的玩法现在开始不灵了,找了牛叉代理,上了好的货架不代表能起量,更多是给线上做个印象型广告。事实上,除了华强北渠道一条线外,线下的渠道销量、大中型的授权店的生意都进入了冰点。从年头开始,国内几家大的连锁KA店开始关店和并购。现在这个世道,产品出厂其实才是销售的开始,做好社会化营销,把用户当朋友才是王道,但是对传统品牌商来说,他们并不能摆脱过去的思路,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世界。“互联网思维”这词虽然已经玩坏了,但趋势明摆着那里,不能适应的就很难玩下去了。

对于传统的国内手机配件厂商来说,在面临产品线转型的时候首先想的是:“我还能做什么”,“什么好卖”,而不是首先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我解决了什么问题”。因为这一思路无法扭转过来,所以今年一堆原来做壳子的厂家纷纷跟风做电源,耳机,蓝牙音箱,甚至穿戴式,很多还是去工厂找个公模贴个logo就出厂了。其实他们需要好好想想消费者凭什么买帐?虽然部分传统的硬件厂商陷入一些困境,但是互联网公司的硬件开发和制造的需求在今年起来了,相关的配件产品也开始浮出水面。有意识的厂家都已经在部局智能硬件产业链的上下游,互联网公司现在也在积极地和各种厂家在打交道。想我们公司已经今年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找上门来讨论产品设计和模具方案了。而前年和去年则是不少时尚品牌跨界过来合作,很有意思。估计明年厂家方面会继续洗牌,无论是品牌商还是制造商。熬剩下的厂商将会在14-15年智能硬件高速升温的风口获益,或者成为互联网思维的品牌或工厂,或者成为互联网公司收购的品牌或工厂。注 此文来自于互联。







发表见解

昵称(必填)

邮箱(必填)

网址(回访)

评论内容